第153章 绞肉机才刚刚启动
鲁路修得到顶头上司、鲁普雷希特公爵的批准。请假两周,借调前往波罗的海战区,协助希佩尔海军中将、部署对露沙波罗的海舰队的反间计事宜。
只是路途遥远,波兰地区至今还被露沙陆军所控制。此行需要绕个大圈子,先从尼古拉耶夫回到利沃夫,再经克拉科夫和波兹南,然后才能转向北方,经但泽、柯尼斯堡,抵达波罗的海前线。
全程两千公里,以一战时的火车行驶速度和路况,得倒腾整整三天的火车,28日才能抵达柯尼斯堡了。
但战争并不会停下来等他,就在鲁路修北上的途中,南边的加里波利半岛战场,血腥的绞肉战已经拉开了大幕。
尤其是因为德玛尼亚军队在黑海地区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胜利,急于增援露沙人的布列颠尼亚海军大臣沃顿.斯宾塞,也变得愈发病笃乱投医。
他逼迫着己方舰队和登陆部队进一步加强攻势、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预备队上岸,如潮水般一批批冲向德玛尼亚参谋长赞德尔斯上将率领的奥斯曼守军。
……
1915年8月26日,达达尼尔海峡北岸的加里波利半岛。
登陆行动的第12天。
上岸的协约陆军,累计已经达到了17万人之多,包括1个负责督战和压阵的布列颠尼亚本土师,以及足足8万人的澳新军团,还有2个坎拿大军(4个满编师)。
不过,“累计上岸”和“累计存活”显然是两个不同口径的统计数据。
累计上岸有17万人,累计存活并且能持续作战的,只剩13万了。在过去的11天里,已经有4万多人伤亡了。
好在布列颠尼亚人并没有因为伤亡而气馁,因为他们也实打实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整个加里波利半岛,还是非常狭长、有相当面积的。这个半岛控扼了达达尼尔海峡的北岸,东西最长长度达80公里,南北最宽的地方近20公里,实际总面积近1300平方公里。
上岸后的前11天里,布列颠尼亚联军推进得还算顺利。从半岛最西南端的尖端算起的话,部队已经前进了18公里,平均每天1.5公里以上。如今都已经快推进到基利特巴希尔了(kilitbahir,如下图)。
基利特巴希尔是加里波利半岛最西南端的一个关键高地,一旦拿下那里,别的不说,至少可以突破达达尼尔海峡的最窄点——
在基利特巴希尔和对岸的恰纳卡莱kkale)之间,达达尼尔海峡只有1.3公里宽。连架设在西岸基利特巴希尔山上的重机枪,子弹都能扫射到海对面。所以不夺取这里,任何军舰都是不可能通过达达尼尔海峡的。
当然即使夺取了这里、顺利通过这个最窄点,也不代表就能通过达达尼尔海峡了。海峡全程的普遍宽度也就在4到6公里之间,后续仍有重重险阻。
但不管怎么说,布军能逼近基利特巴希尔,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阶段性战绩了。这推进速度如果放到西线,简直是无与伦比。
现在的法兰克战场,无论是加莱,抑或香槟、阿图瓦,不管用什么手段,能推到这里的三分之一速度就得烧高香。
所以,截至此时此刻,布列颠尼亚海军大臣沃顿.斯宾塞还是非常意气风发的。
他只会责怪露沙同行太窝囊,在黑海败得太快了,以至于需要伟大的布列颠尼亚远征军为他们擦屁股。
但绝不会怪布列颠尼亚勇士进攻不够果敢,小伙子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在过去11天的战斗里,布列颠尼亚人的海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这一切同样都是值得的。
早在战役打响的首日,也就是8月15日这天。
在登陆前的火力准备阶段,皇家海军最强的前无畏舰、“纳尔逊级”的“纳尔逊号”,就在对岸炮击时,被奥斯曼军埋伏在半岛末端阿尔西特佩(alcitepe)海角高地上的隐蔽岸防炮炸成重伤。
随后还有3艘老式防护巡洋舰(相当于轻巡,但是19世纪末造的老船),也被持续的岸炮火力击沉。
负责指挥此战的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萨克维尔.卡登海军上将在得知损失后,顿时大惊,立刻做出了雷霆反击。
最终,奥斯曼人的岸防炮终究是没法和德玛尼亚相比。那些部署在半岛最尖端前沿的岸防炮,只是些240毫米的老式速射炮,不具备直接炸沉战列舰的火力。
在累计击沉3艘防巡、数艘驱逐舰,重创1艘最强前无畏、轻伤两艘普通前无畏后,阿尔西特佩海角的岸防炮就被全部拔除了。
萨克维尔.卡登海军上将这才松了口气,随后就大胆地催督海军持续炮击掩护登陆,当天就顺利建立了登陆场。
但好景不长,随着战斗的深入,很快又有新的变故发生。
登陆后仅仅3天,也就是8月18日。舰队在清晨时分因为过于松懈,在外海被路过的一艘德玛尼亚潜艇u21偷袭。
皇家海军里最老掉牙的前无畏舰、“威严级”的“威严号”,被2枚鱼雷击中,发生了大爆炸,直接沉没了。至此“威严级”的全部9艘,在本次世界大战中终于是全部报销了。
不过相比于原本地球上的历史,布列颠尼亚人这一次的损失,已经算是减小了一些了。加里波利战役的初期阶段,毕竟没有鲁路修这个穿越者介入,双方都是靠真本事真刀真枪干的。
沃顿.斯宾塞被迫将加里波利战役的发动时间从4月底拖延到8月中,倒也误打误撞赢得了一个额外的蝴蝶效应优势——8月盛夏时节,达达尼尔海峡附近的海域,都是完全没有大雾的,哪怕是清晨时分刚天亮,也没有雾气。
所以奥斯曼海军的水面舰艇,哪怕是再不起眼的小型高速鱼雷艇,也找不到趁着浓雾接近并偷袭布国大型战舰的机会。
原本历史上,布国的“老人星级”前无畏舰“歌利亚号”也该在此被鱼雷艇偷袭干掉,本位面却幸存了下来,反而还截杀了数艘尝试进攻的奥国鱼雷艇,让奥斯曼人不敢再派鱼雷艇来送死了。
本该因遭遇风暴而沉没于此的“邓肯级”前无畏舰“阿尔伯马尔号”,也因为季节和天气变了,该海域没有大风暴,幸存了下来。
不过蝴蝶效应的影响也仅限于此了,除了“歌利亚号”和“阿尔伯马尔号”额外活了下来。另两艘本该死在达达尼尔海峡的“老人星级”的“海洋号”、“可畏级”的“不屈号”,本位面也依然被历史惯性的大手弄沉了。
这两艘船沉没的原因乃是触雷,在海峡附近贸然活动时撞到了奥斯曼人布设的德式锚雷。
水雷这种东西是完全不受天气影响的,反正锚雷本来就部署在水面以下,完全看不见的。就算季节变了,该死于水雷的船最终还得死于水雷。
而且,恰恰是因为鲁路修那边、德玛尼亚舰队突破露沙黑海舰队水雷阵突破得过于爽快了,一度让布国同行也发飘了,觉得老式锚雷威胁不大,草草一扫就自信肯定已经扫干净了,这才大模大样进兵,最终被炸沉2艘前无畏。
从这个角度来说,才被水雷炸沉2艘前无畏就被教会了怎么做人,已经算学习能力很强了。皇家海军的地中海舰队相比于其本土舰队而言,本来就相对武备松弛、比较抽象。
一言以蔽之,持续多日的冒进遭遇炮击、触雷、被潜艇偷袭,累计让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付出了3艘前无畏、4艘防巡、7艘驱逐舰,总计14艘军舰的代价。
这还没算另有十几艘运输船、运兵船或是被炮击炸沉,或是被潜艇偷袭,也都折戟海底。
这就是8月26日、德第6集团军派来的援军抵达之前,布列颠尼亚海军在该战区的全部损失。
截止到这一天为止,皇家海军剩余的前无畏舰总数,下降到了11艘(含受伤的,但不含送给意呆利人的3艘“老人星级”)
而奥斯曼守军,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迎来了德第6集团军司令鲁普雷希特公爵的增援。
援军的人数不多,但技术兵器绝对足量。都是由飞机、飞艇、战舰、大炮组成的,支援火力极为凶猛。
……
当天午后,位于最前沿高地基利特巴希尔以北5公里的山间小镇、埃杰阿巴德(eceabat)。
负责防守高地的一名35岁奥斯曼军上校师长、穆斯塔法.凯默尔,匆匆赶到这座相对后方的小镇,以迎接总司令的视察,并负责向前来增援的德玛尼亚援军将领汇报最新情况。
“德第6集团军司令鲁普雷希特元帅给我们派来了整整6个炮兵团和2个重炮团的增援,平时这些大炮足够装备2个军的了。一会儿你要和友军炮兵将领说清楚情况,他们会在后续的防御战中协助你的。”
这就是当天一大早、凯默尔在内线电话里听到的、总司令阁下的交代。为此他非常重视,准备了一上午的敌我情况材料,就等着视察汇报。
此时此刻,在埃杰阿巴德镇的一座地窖里,终于是见到真人了。
“尊敬的总司令阁下,新编第19师师长,穆斯塔法.凯默尔向您报到!”凯默尔站得笔挺地向赞德尔斯上将敬了一个礼。
利曼.冯.赞德尔斯上将今年60岁整,是典型的老派将领。虽然他非常坚毅,微操也非常扎实,能够带着仅仅8万5千人的守军顶住数倍敌人的进攻。
但他在细节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的,比如在打反登陆作战时,他过分拘泥歼敌于滩头,寸土不让。
最近这几天,凯默尔表现不错,带着奥第19师死守基利特巴希尔高地,给敌军造成了巨大伤亡,这让他很满意。
“凯默尔上校,你表现非常不错,只要死守下去,你值得晋升准将。”赞德尔斯上将夸赞了他一句后,便转向旁边几名新来的军官,
“凯特尔准将、勒布上校、凯塞林上校、波尔克上校,你们有什么情况想要了解的,直接问凯默尔就是了。他的师是目前顶在最前线的,对前线细节最了解。”
原来,今天赶到前线协助奥斯曼军防守的,主要就是鲁普雷希特公爵手下的炮兵军官威廉.凯特尔、威廉.勒布,还有负责飞艇部队的阿尔伯特.凯塞林、负责战斗机部队的奥斯瓦尔德.波尔克。
赞德尔斯上将需要和这些人好好合计一下,看看如何利用鲁普雷希特公爵给的有限增援,把这场防御战打得更好。
虽然这些人的军衔都不高,但他们毕竟是鲁普雷希特元帅的人,和赞德尔斯互不统属,赞德尔斯也就对他们很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