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荣光
郑庄公对五国联军的分析及其对付的策略,显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斗争的丰富经验。这场战役虽然没有多么的轰轰烈烈,但是郑庄公的应对谋略在历史的军事斗争中绝对属于经典案例。
周郑从亲密发展到互相仇怨,其由来已久。从史实的角度看似乎郑庄公是始作俑者,真的是这样吗?未必。郑国自桓公开始,已经预见到周王室的衰落,那会儿郑国桓公在周室行政,虽然看到周室内部的动荡,并没有办法消除这种隐患,所以郑国避免受到周室内部纷争的影响,决定迁都。
郑桓公迁都绝对是后来郑国崛起的根本。郑国迁都后周边毗邻的基本是弱小的诸侯,有利于扩张,当然,其时的扩张进行的比较隐秘,加之周边国家的弱小在国际上也没有什么地位,各国包括周王那里并不太在意,毕竟没有影响到国际大局。最重要的一点郑桓公选择了一项改革措施,激励国民进行商贸,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中原,四围无山无海,土地少人口少,指望农业特别的发展前途可期,只有鼓励商贸才会促使国富有钱。
郑桓公发起端,郑武公继其后,继续延续扩张政策,先后兼并控制了周边的小国,到了郑庄公赫然一时大国。因为祖孙三代的积累,郑国在国际上最为强大。从郑武公开始,虽说没有与周王室交恶,但是进行的一系列扩张明显表露出争霸天下的态势,加之周王室东迁,王道陵夷,看看不成气候,索性各自玩各自的。这才有了郑庄公与周王室的交锋。
周平王即位也正是看到郑国不可遏制的兴盛,才有了削弱郑国在周王室行政权的想法,毕竟周室东迁最为临近的是郑国。卧床之榻岂容他人酣睡,周王室不能任由一个诸侯国在眼皮底下作威作福。
但是恰恰碰到了老谋深算的郑庄公,周王室意欲分权,郑庄公以辞职相逼,迫使周平王交质,周室尊严丧失殆尽。平王死后,桓王即位。周桓王本事不大,脾气不小,耳闻郑庄公克段于鄢,杀弟囚母,违背周室礼制,对郑庄公不予礼遇,更坚定了剥夺郑国在周室的行政权。郑庄公立马还以颜色,先取温之麦,后抢掠成周之禾。之后因为宋国参与卫国新君组织的攻郑,决定报复宋国,当然这里面暗藏郑庄公霸天下的心思,毕竟宋国爵大,克制宋国可以立威诸侯。
郑庄公假意朝周,周桓王并没有趁机缓和周郑关系,反而借此羞辱郑庄公,郑庄公隐忍,然后打着周王室的旗号拉拢齐鲁攻伐宋国,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假命伐宋”,先伐宋后伐许,之前还发生了郑国与鲁国之间的土地交易,而这次的交易非同小可,郑国将周王室才可以特许使用来祭祀的田地与鲁国私下交换,彻底没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郑庄公伐宋扶持宋国新君,违背了诸侯之君需要周王册封才可的规矩,直接挑战周王的权威。周桓王不能忍,于是爆发了周王室联合陈蔡等联军讨伐郑国的事件,这就是繻葛之战。
繻葛之战的结果,周桓王大败,而且被郑庄公手下射中肩膀,差点死掉。当天晚上,郑庄公还派人去周室大营致歉,表示射伤周王实在是无奈之举。戏剧性的是,郑庄公派人慰问周桓王,面子上的话说完,没等周桓王说话,周室大臣纷纷站队,帮衬郑庄公,大家都明白,周王室之所以能继续维持不倒全在诸侯的扶持,得罪郑国不利于周王室。周桓王无何奈何。
繻葛之战彻底撕下了周王室的遮羞布,向天下宣布,周王室独尊的局面开始改变,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序幕缓缓拉开,从此后,周王室再也没有奋起过,被诸侯国玩弄于掌中,郑庄公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春秋时期第一人,此后各国纷纷效仿,周王室尊严不在,而郑庄公也因此被后世儒家斥责,认为他率先破坏了周朝礼制,谓之千古奸雄第一。从现在的眼光看,郑庄公在位期间,完全够得上霸主这个角色,至于为什么后世的春秋五霸没有列入郑庄公,后面会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