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杨国柱的心思
幸好王成上西路大败鞑靼兵,而且还斩杀了鞑靼首领色扔,才使得敌军军心溃散,不战自败。
这样一来,胜负相抵,杨国柱不仅不用械送京师问罪,甚至还因为王成分润给他的功劳而获得朝廷的嘉奖。
王成这次一共斩首四千余首级,他没有自己一个人全要,而是分了一部分出去。
像是杨国柱就分了一千首级,这样就好跟朝廷交差了。
还有北路的陆仁,王成也分了他三百。
还有其他一些关系不错的多多少少都分了一些。
七七八八加起来王成一共分出去两千多首级,自己留了两千。
这事王成是这样看的,四千首级和两千首级在朝廷看来就是个数字而已。
四千首级是大胜,两千首级也是大胜,没多大区别,顶多是多发一点赏银。
不过现在朝廷穷,压根就发不了几两银子,所以就别指望了。
而分一部分给同僚,这就不一样了。
这些人有了军功,就能够抵消之前的过失,必然会感激王成。
这对于王成下一步在宣府的发展非常有利。
另一方面,大家都有军功,这样就不会显得王成太突出。
做人老实说还是低调一点比较好,特别是还不够强大的时候更要如此。
“大人这是哪里的话。”王成客气道。
“叫什么大人,叫老哥。”杨国柱已经有了些酒气。
“杨老哥,既然是兄弟,就更不要说见外的话了。”
“好,我老杨认你这个兄弟,来大家伙敬我兄弟一杯。”
说着自顾自的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来,王将军,我是个粗人,不会说话,我干了。”
坐在王成身旁的宣镇东路游击郝功也来了个一饮而尽。
接着陆仁也过来凑起了热闹,反正是你一杯,我一杯,大家合起伙来,不把王成灌倒誓不罢休。
王成输人不输阵,这种时候不能怂。
只见他端起酒杯来者不拒,就这样一杯两杯三杯干下去。
最后还是杨国柱这个罪魁祸首良心发现帮他解了围,不然王成今天必然是站着进来,躺着出去。
酒酣耳热之后,杨国柱把王成拉倒了自己的书房,喝着茶说着体己话。
“王老弟,老哥不会说什么奉承话,不过这次真是要谢谢你。”
杨国柱真诚的说道。
不等王成回话,他又接着说,
“我知道你将来必定鹏程万里,我也不托大,以后在宣镇有用到着我的,说一句就行。”
王成知道这位老将是真性情,他也不做作,说道:“杨老哥,你认我做兄弟,那些小事,难道不是兄弟应该做的么。”
杨国柱很兴奋,觉得自己和王成很投缘,于是顺口说道:“好,好,你要是不嫌弃老哥,咱们义结金兰如何。”
“咦,这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义社十兄弟。”
王成吃了一惊,酒顿时醒了一大半。
“这杨国柱一向稳住,怎么会突然提出结拜兄弟呢。”
王成心中惊疑不定,要知道称兄道弟和真的结拜是两码子事。
无论是社会观感和朝廷的态度都很忌讳官员之间,特别是武将之间搞结义这一套的。
因为结义意味着抱团,武将抱团朝廷必然忌惮,当年赵匡胤就是靠着他的义社十兄弟黄袍加身夺了柴家的天下。
“这老杨不老实呀!”
看着一脸热诚的杨国柱,王成大约知道他心中所思。
看来这老兄对朝廷也不那么看好呀。
杨国柱今天提出和王成结义,明显是准备将来一旦天下有变,能够抱团取暖,不至于像一叶孤舟一样,随时都可能倾覆。
其实这也不能怪杨国柱,今天这事他是想了很久的。
做为边将他自然能感受到朝廷这些年的江河日下。
连年天灾,流民四起,官吏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等于是在朝廷的伤口上撒盐。
如今的局势已经是天下鼎沸了,可朝廷却只知道扬汤止沸,不知抚恤百姓,更有甚者在做提油救火的勾当。
再加上建奴做大,辽东崩坏,朝廷为了应对,不得不加派辽饷、练饷。
如此迫使更多的百姓流离失所,以至于铤而走险。
从种种迹象看来,已到了王朝末世了。
这是明眼人都知道的事,杨国柱自然不是睁眼瞎,他不得不为将来做些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