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梦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秘梦小说 >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 第139章 永远废掉多佛港

第139章 永远废掉多佛港

加莱港格里内海角的这些炮群,在开火之前,就被按计划分成了五个群组。

作战时,这些火炮也会分组交替开火,以免互相干涉弹着点的观测结果——这个时代,还没有发明海军主炮染色弹的技术。多艘战舰或是多个炮塔齐射,一旦炮弹散布比较大,很难分辨出哪个水柱是哪颗炮弹爆炸激起的,也会影响后续校射的效率。

所以凯特尔上校在战前就和勒布中校、以及另外几名分管中校一起商量好了分组计划:

全部8座380毫米装甲炮塔,按照3/3/2划分成3个小组,开火时也各自找一个目标,然后每组间隔10秒开火。也就是说,每一个炮塔,30秒打一轮,但一开始只有a组打,过10秒后b组,再过10秒c组,依次循环。

这个3/3/2的划分也不是乱划分的,而是根据这些炮塔本身施工安装时的自然分布来划的。

建造的时候,因为格里内海角白崖半坡的地形限制,当时这些炮群就被分在了三片相对集中的阵地上。每一块阵地的炮群集中轰一艘船,散布才能做到最好。

战列舰对战的时候,这种“半齐射”容易引入新的误差,主要是军舰在主炮开火后会横摇晃动,让战列舰主炮的实际仰角处在随时波动中,影响精度。

但岸炮就不存在这一劣势了,因为大地是不会晃动的,“半齐射”战术刚好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又完全规避劣势,简直不用白不用。

除了装甲炮塔群的那3个分组以外,全部5门380毫米列车炮,都被集中分在了一个组里,全部15门280毫米列车炮,也被分在了另一个组里,每个组共享预设参数和校射数据。

同时,考虑到多佛港主要有两片锚地,包括多佛港主锚地和旁边几公里外的福克斯通锚地。在战前计划时,所有3组装甲炮塔都被要求将目标设为多佛港主锚地,而所有列车炮瞄准次要的福克斯通锚地。

空中也会有两艘悬浮在4千米高空的飞艇、对着20公里外的多佛锚地和福克斯通锚地,分别提供观测和校射。

随着凯特尔上校的“开火”指令装甲炮塔群a组的3座6门380毫米炮,立刻发出轰天巨响,朝着多佛港主锚地的预设泊位坐标射出6枚750公斤重的穿甲弹。

同时,列车炮群那边,2门380毫米列车炮,也对着福克斯通锚地的预设泊位坐标,射出了2枚750公斤穿甲弹——列车炮装填太慢,4分多钟才能射一轮,所以不能5炮齐发,只能是每次1~2发,慢慢校射。

炮弹破风飞行,发出撕裂音障的尖锐啸叫,足足需要将近80秒的时间才能飞越36~38公里的距离。如果对面的军舰是处在20节航速的航行状态,这点时间都够敌舰开出去半海里远了。

但是很幸运,对面的军舰都是停泊状态,这一最主要的命中率干扰因素,也被彻底消弭了。

80秒的炮弹飞行时间,4轮就要320秒,所以5门380列车炮按2/1/1/1分组,刚好确保最后一轮的炮弹落地时,第一批开火的2门380列车炮又装完弹冷却好了。

至于280炮,也可以按5门一组、分成3组、每组间隔60秒开火,因为280列车炮的装填周期只有3分钟,分三组就够了。280炮的水柱也和380明显不同,不会影响观测分辨。

280炮的口径和装药量虽然比较小,但抬到最时,勉强也能射到那么远,因为德玛尼亚的280炮都是50倍径以上身管起步的。相比之下,那批380炮最长也只有45倍径。

280靠着管子长、炮管内加速的行程更久,在改装了炮尾药室、采用不计身管寿命的强装药发射模式时,勉强也能够到点35公里外目标的边。只不过这种打法,炮管的精度寿命会锐减到只开100多炮就废了的程度。

然后只能拉回去扩膛重新划膛线,扩两次后就彻底废了。第一次扩膛后可以装305毫米口径的炮弹,再扩一次就得装320毫米的炮弹。而且装305炮弹时寿命只够再打60发,扩到320后只能再打40发。

两次扩膛全加起来,全寿命总开炮次数也就240发左右,而且至今为止,帝国还没有准备320毫米的炮弹呢,好在实际上也从未用过这种炮弹,不需要专门另开一条生产线——

当初“最终扩膛到320毫米、发挥剩余寿命”的想法,也是鲁路修上校提出的。还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说帝国没有320毫米炮弹的生产线,不该浪费资源为这点未来可能会半报废的炮,再浪费产能单开产线。

但鲁路修上校当时还是坚持把这个计划作为备用方案写进去了,并且说不用单开产线,只是作为备用技术论证。因为鲁路修知道,意呆利人的舰炮公司“奥托.梅莱拉”,一开始就是仿制德玛尼亚305毫米炮起家的,但后来世界大战爆发后,也做过老炮强装药使用、随后扩膛的计划,扩出了320毫米炮的计划战后给“安德里亚多利亚级”无畏舰改装时,就用了这个方案,还开了炮弹产线。

历史上,意呆利人别的水平或许不行,但是在给大炮强装药不计寿命增强威力、以及事后扩膛挖潜方面,素来是有一套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不然地球上二战时也搞不出“维内托级”的“ky炮”。

既然奥托.梅莱拉公司已经做了这方面的研究,帝国也不妨把这个备用技术路线规划进来。到时候只要灭了意呆利,这些东西直接拿来不就能用了么?

这叫废物利用,一点都不浪费资源。

鲁路修这样做计划的时候,海军的希佩尔中将最终审批计划时、看到这些备注,也是瞠目结舌,但最后还是暗暗批了。

鲁路修这小子好大的口气!这是藐视意呆利人藐视到极点了。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把对方视为“打怪升级、杀人夺宝”的经验包。就像魔兽亡灵玩家操作着3级死亡缠绕技能的死骑、看到人族农民时就欣喜大喊:“我的骷髅!”

一切都安排得那么精密,工夫都花在战前的参谋准备阶段了。

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

“轰!轰!轰!”第一轮的巨响,在多佛港的主锚地附近炸开,炮弹普遍远了将近2公里,最后在港区的堆场和仓库间炸开,根本没有伤到任何泊位上的船。

“炮口调低至少3度!再次试射!打远了!远了足足两公里。左偏至少600米。”

凯特尔上校在观测到炮弹落点信息后,立刻用聚光灯闪烁信号,对着后方十几公里外的己方炮群指挥所闪灯。

在后方炮群指挥所里,也有观测手在用高倍望远镜、一种几乎和舰用测距仪差不多倍速的固定式高倍望远镜,在朝着己方的校射飞艇观察,确保飞艇发回的每一次灯光信号,都能被精确判读。

如此一来,一个聚光发射,一个高倍望远镜盯着看,才能确保足足十几公里外,都能看清聚光闪光。

看到远了两公里、左偏600米的信号后,炮手们立刻开始降低大炮的仰角,同时把左右瞄准幂位微调了一度又几十分。

敌港锚地距离太远了,足足600米的左右误差,甚至也只需要微调1度多的方向角。

很快,第2/3组炮群,也开始间隔10秒依次射击。这些炮群已经预降低了一些炮口,远近误差果然小了一些。

但每次明明左右方位都是瞄得很准的,最后却都是左偏。哪怕已经考虑了当天的风力、风速,也依然无法消弭这一误差。

凯特尔上校一边让飞艇给后方传讯、缩小误差,传完讯后,他也忍不住奇怪:

“左右方向角明明都是直瞄地图上预先勘测过的泊位的,怎么都会偏左?风力风向也考虑进去了呀,而且今天早上都没什么风……”

足足又校射了两三轮、也把误差一点点缩小后,凯特尔上校终于想起来了当初制定该计划时、鲁路修长官随口提到的几句提醒。

“……我们之前都没有考虑过如此大仰角的高抛弹道、来射击35公里以外的目标。之前的火炮炮击弹道顶点高度,也没有超过1万米。

但是,当我们攻击35公里以外的目标时,就要考虑到这个问题了。高空大气层可能会过于稀薄,所以炮弹飞行弹道的最高段,空气阻力可能会突然减小,炮弹的空气摩擦力失速也会变小,最终的实际射程也可能比预估的更远。

同时,我们平时习惯了把地球大气层视为一个和地球一起旋转的软性球壳。但一旦到了高空大气稀薄的区域,空气分子之间的摩擦力会大大减小,说不定就不足以让上层空气被下层空气带着一起同速旋转。

到时候,万一会出现‘下层空气能跟上地球自转的速度,上层空气却转得比地球慢’呢?这样不就等效于上层空气在给弹道顶点的炮弹一个反向于地球自转方向的侧风力了?所以过于大仰角的高抛炮弹,只要能打到1万多米高,炮弹会往地球自转的反方向便宜一点误差量,是很正常的。”

凯特尔当初在筹划这个项目时,听鲁路修长官提起这些佚闻,也就随便一听。火炮实际最大仰角开火测试时,也有遇到过一些误差,当时也想着校准过。但终究因为每次测试时的开炮朝向不同,没有精确统计过各种实际情况。

因为地转偏向力对不同发射方向的炮弹,影响效果也略有不同。这些火炮的身管寿命也挺值钱,没那么多弹药反复测试坐标。

好在这次实战还有飞艇高空校射,视野非常好,现场再校也来得及。

至少脑子里有了这根弦,反应起来就比完全没概念要快得多——原本地球历史上,德玛尼亚人一直到1917年底,搞出“巴黎大炮”对120公里外的巴黎炮击时,都没闹明白平流层大气稀薄和地转偏向力对弹道的影响问题。

而这一切短板,今时今日都是可以补上的。

校射到第5轮时,地转偏向力和高层大气稀薄引入的额外误差,已经被修正得差不多了。

……

同一时刻,多佛港内。

3分钟前,第一轮炮弹落下的时候,多佛港内的所有人被吓了一跳,第一时间从房子里跑出来,四处围观寻找爆炸来源。

大部分人,甚至以为是遭遇了超高空的飞艇无差别空袭。

“胡德将军!不好了!港区遭到了德玛尼亚人的飞艇空袭!估计是100公斤的航空炸弹、大面积抛洒!”

多佛港的海峡舰队司令部里,舰队副司令霍勒斯.胡德少将的办公室门被重重推开,几名值班军官气喘吁吁地闯进来,非常没有风度地胡乱喊叫着。

“空袭?哪个方向?发现飞艇了么?”胡德少将猛然站起来,立刻跑到窗口,朝着外面张望起来。

司令部的位置,距离港口泊位区还是隔了好几公里的,听不到爆炸的声音也很正常。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