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7章 弟弟们婚事上日程
朝廷在北境设立常驻机构。负责协调合作事项,及时沟通信息。机构编制十人,每半年轮换。
季如歌调整北境部分政策。借鉴朝廷治理经验,完善法律条文和行政流程。调整内容公示三十天。
两地合作修建的水库竣工。库容满足灌溉需求,惠及八个村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贸易往来持续扩大。北境商品进入朝廷内地市场,朝廷货物销往北境各地。商业网络不断完善。
教育合作深化。北境学堂引入朝廷经典课程,朝廷学堂增加实用技能培训。学生交流频繁。
边境地区居民受益明显。生活物资丰富,就业机会增加,治安环境改善。人口出现增长。
小皇子周文珩返回朝廷。他将北境治理经验整理成册,供大臣们参考。这些经验部分被采纳。
季如歌继续推动各领域合作。每半年评估一次合作成效,解决出现的问题。合作范围逐步扩大。
两地关系进入稳定期。定期交流成为惯例,合作项目持续增加。这种模式促进共同发展。
季如歌的弟弟们陆续成年,进入适婚年龄。这些年轻人在北境担任重要职务,有的在朝中任职,有的负责贸易谈判,有的担任外交翻译。他们的能力和地位引起各方关注。
北境有女儿的家庭开始行动。媒婆们频繁出入季府,带着各家千金的画像和资料。最多时一天来了十三个媒婆,带来的求亲资料堆满桌子。
弟弟们不堪其扰。他们工作时被媒婆围堵,回家路上被拦截,连用餐时都有人来说亲。这种情况持续半个月后,他们集体找季如歌求助。
季如歌听完弟弟们的抱怨后笑了。她指出这种现象证明弟弟们很优秀,得到大家认可。但她强调婚姻是终身大事,必须选择真心喜欢的人,不能因为外界压力而将就。
弟弟们提出暂时离开北境避风头。季如歌认为这不是解决办法。她建议弟弟们正常工作和生活,遇到合适的人可以接触了解,但不要被媒婆左右决定。
第二天,季如歌发布公告。声明弟弟们的婚事由他们自主决定,谢绝媒婆上门说亲。公告张贴在季府门口和北境主要街道。
媒婆们改变策略。开始在弟弟们工作场所附近守候,或者通过同僚传递消息。有个弟弟在谈判时,对方突然提起家中待嫁的妹妹。
季如歌得知后,再次明确态度。她在议事会上宣布,任何人不得以公务名义谈论私事,违者按渎职处理。这条规定缓解了弟弟们的压力。
弟弟们开始认真考虑婚事。他们列出对未来伴侣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品行、学识和性格方面。没有人把家世财富作为首要条件。
北境学堂举办联谊活动。邀请适龄青年参加,通过集体活动增进了解。弟弟们参与三次活动,认识了一些不错的姑娘。
第一个确定关系的是三弟。他在贸易谈判中认识一位商贾之女。这位姑娘精通多国语言,协助父亲打理生意。两人因工作接触产生好感,经过半年交往决定成婚。
季如歌尊重三弟的选择。她派人了解姑娘的家世品行,确认无误后支持这桩婚事。婚礼按北境新式礼仪举办,简单而庄重。
其他弟弟见状,也开始积极寻找意中人。五弟在学堂任教时,与一位女教师情投意合。七弟在巡查边境时,结识一位擅长医术的姑娘。
季如歌对弟弟们说,只要对方品行端正,两情相悦,她都支持。不必在意门第高低,重要的是能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北境民众逐渐理解季如歌的态度。说亲的风气有所改变,更多人开始注重年轻人的意愿。父母们鼓励女儿通过自身魅力赢得心上人青睐。
一年时间内,十个弟弟找到意中人。他们的选择各不相同,有官家小姐,有商贾之女,也有普通农户出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在某方面有突出才能。
季如歌为每个弟弟操办婚事。婚礼规模适中,不收重礼,只请至亲好友。这个做法成为北境婚嫁的新风尚。
成家的弟弟们依然保持工作热情。他们的妻子也各展所长,有的继续原有事业,有的协助丈夫工作,有的投身公益。
未婚的弟弟们不再着急。他们专心工作,等待缘分到来。媒婆们虽然还在关注,但不再强行说亲,而是提供相识的机会。
季如歌时常与弟媳们交流。她组织家庭聚会,分享治家经验,也听取她们对北境发展的建议。这种交流增进了一家人的感情。
三年后,所有弟弟都已成家。他们的婚姻大多美满,夫妻和睦,事业顺利。这证明自主选择婚姻的重要性。
北境年轻人纷纷效仿这种婚恋观。更多男女通过自由交往缔结婚姻,媒婆的角色转变为提供相识平台,而非包办婚姻。
季如歌的弟弟们成为模范夫妻的代表。他们在工作和家庭中都表现出色,成为北境年轻一代的榜样。
这种婚恋方式逐渐影响周边地区。朝廷大臣开始尊重子女的婚姻选择,商贾之家也不再单纯看重门当户对。
季如歌总结弟弟们的婚事经验。她认为幸福的婚姻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自主选择的权利,二是共同的价值观。这个观点得到广泛认同。
弟弟们的成功婚姻证明季如歌的远见。她既保护了弟弟们追求幸福的权利,又为北境树立了良好的婚嫁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