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曹丕下杀令,凌统遇甘宁
曹丕览信既毕,眉头倏然一蹙。
“司马仲达此人,果真是谨小慎微,做事不留半分漏处!边防流言早已辟除,何至仍如此踟蹰?先父若在,必早归我大魏之境,何必徒奔西陲之地,非与羌胡为敌?
此必是诸葛亮设下诈兵之计,伪作声势以惑之,故令仲达不敢倾力进攻耳。”
在曹丕看来,如果曹操还活着,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杀回雍凉。
怎可能在外流浪两年之久?
而且就算要回,也不该在南胡之地啊!
他当初不是失陷于西平黄沙之地?
那就应该暗渡凉州,以速至关中,何必跑那么远?
再加上司马懿所言,乃是郭淮见到一个貌似徐晃之敌将,从他口中言,曹公尚在人世。
那可信度和从蜀商口中闻得刘备之子,刚会说话便能背诵高祖本纪一样离谱。
所以,于曹丕而言,司马懿此信中所忧,断然为假。
但曹丕也未怪罪司马懿。
从某种角度上说,司马懿与此事能禀报于上,本身也是对曹氏的一种忠谨之举。
虽所禀之事虚妄,但其不隐不瞒、遇事即奏的态度,恰显对大魏社稷的敬畏,对君主的赤诚,非奸佞之辈可比。
那么话说回来,曹丕有没有那么一点怀疑,真有可能曹操尚在人世呢?
或许,有那么一点。
但仅限于脑补片刻,便又联想到那日因调戏父亲急切,而被母亲发火怒骂。
既非曹丕所能承担,他也就不愿深思此类结果了。
于是,给司马懿回信:
“仲达览之:
先父一生忠辅汉室,矢志不渝,终以身殉国,薨逝于西平黄沙之地,距今两年之久。
此乃天下共知之实,昭如日月,岂容妄议?
今南胡之地忽传先父踪迹,必是诸葛亮奸计,欲借流言挑拨我大魏君臣之心、乱我边防之志,其谋何其毒也!
尔等当明辨真伪,勿为所惑。
此后若再遇此类惑众之事,无需迟疑,即刻整兵击之,务必斩草除根,勿留后患。我大魏疆土,岂容蜀贼以虚妄之辞惊扰?
诸将当同心协力,固守边疆,以安大魏社稷,以慰先父在天之灵!
魏王手书。”
而后,曹丕继续忙于政务,捭阖于世家。
……
再说江东,刘备三个月扫平江东六郡,将整个江南之地纳于己手。
这期间,江东众将功勋卓著。
刘备不吝奖赏,封程普、黄盖、凌统、丁奉、徐盛等各封列侯。
然交州之乱尚未平息。
士廞向刘备哭诉家族覆灭之苦,请刘备先斩吕凯步骘再杀孙权,为父亲和弟弟们报仇。
刘备抚其之悲,亦知当按部就班,先重新夺回交州,斩杀吕凯,稳定住后方。
再挥师北伐,以全其孝。
这一日,甘宁整南征之军,于日常巡营,检查军卒伙食。
他戎装步入伙房,见伙夫分粟米腌菜,便取碗细查,颔首道:“粮米尚可,腌菜需挑去烂根,半点不可残留!尉之上者,每日必有一餐与卒同食,但遇饭菜有亏,必依律惩处。”
副将拱手称喏,遂安排人仔细检查。
说罢取饭坐士卒间同食,周围士卒皆露笑意。
忽闻背后一声凌厉的:“甘宁!”
甘宁忽生芒刺在背之感。
他久历沙场,于危险感知早已敏锐如鹰,此际骤觉危机暗伏,遂骤然转首。
目光所聚之处,正站着一人。
他年纪轻轻,短髯如墨,英俊挺拔,穿着精致的银色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