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婉拒
努力纠正了两年,都没能把长子掰正的刘观,只能把主意打到了第三代的身上。
经过一番精挑细选,刘观亲自定下长媳,父孝一出,立即给儿子张罗了婚事。刘景高出生那年,今上同建文帝打的不可开交,刘都御史索性窝在家里,并不出仕;待今上把文官杀得七七八八,空出许多位置时,他才谋了京官,阖家进京常住。
这一次做官,刘观的仕途顺得让人嫉妒。
官场上顺畅了,又有儿子不成才的例子在前,刘观在孙子三岁那年,就把人要了过来,养在了自己跟前。在他的悉心教导下,自小聪明伶俐的刘景高,十五岁便中了秀才。后继有人刘观,亲书“景高”二字,给他定了字。祖孙两个的名字连起来,便是昂头观景高,可见他多喜欢这个长孙。
刘观位置摆那,刘景高中秀才后,已有资格入国子监读书。他才入国子监,刘都御史便去了山东。京中刘家,便成了刘父的天下。刘景高眼中只有出色的祖父,对烂泥不上墙的父亲,十分不屑。刘父再无能,那也是老子,容不得儿子这样看待自己。
不上一年,父子关系冷如数九寒天。
刘母同儿子一个想法,知道儿子不是夫婿对手,更不愿意让儿子掉进夫婿的坑里。经过多方打听,刘母把孔三十六先生在泰山书院授徒的事,传到了公公耳朵里。刘观不是那没主见的,直到确定三十六先生虽年幼,却是这孔家五十九代弟子学问最好的那一个,这才招来孙子,入泰山书院读书。
来山东之前,刘景高以为他是要跟着孔家人读书的;结果,到了后才知道,祖父出面,他只获得了旁听孔先生课的资格。若要拜师,需要过孔先生的考核。
自信的刘景高倒也不惧考核。
泰山书院的某处木屋,刘景高答得十分认真,他自认为应对得当,结果,孔三十六却当着闵山长、刘观的面,宣布:“我不能收你为徒。”
六艺皆通的刘景高,不能接受这个结果,分辩:“只考一篇文章,孔夫子就拒绝了我,是不是有些儿戏了?”
孔三十六面无表情地说:“除了文章,我六艺一窍不通。”
孔家的人不会其他的,谁信!
刘景高语噎之际,刘观已看完孙子的文章,替孙子求情:“这篇文章虽有不足,然,景高只有十八岁,能做出这样的文章,已是难得。孔先生,你说对么?”
孔三十六没有听出胁迫之意,实话实话:“此文辞藻华丽,内容却是无病呻吟,与孔家文道不同。”
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孔三十六直接搬出孔家。我们孔家,与你刘家不同道。反被孔三十六威胁了一道的刘观,面色有些阴郁。
见祖父说话都不好使,刘景高更难受,他忽然想到一种可能,脱口而出:“敢问孔夫子,你可是不愿收我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