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一章 胡惟庸要提拔我?
胡惟庸摆了摆手,爽朗地说:“有太子、国公、侯爷在前,胡某可不敢受如此溢美之言。顾县男有大才,名声早已传在朝廷内外,今日登门贺喜,还想顺道请教一二治国之策,不知可否借一步言说?”</p>
“胡相请,太子请。”</p>
顾正臣伸手,不打算避开朱标。</p>
胡惟庸丝毫不介意,至安静处,坦言道:“本官坐镇中书,越发觉得疲惫乏累,诸多地方文书堆积而来,事繁且重,虽日夜勤勉为事,可总归是有些力不从心,如今尚不到知天命时,便已两鬓斑白……”</p>
顾正臣疑问地看着胡惟庸,你累,你干活多,这事找朱元璋说管用,找我说这些干嘛?</p>
胡惟庸兜转了一圈,看向顾正臣,笑道:“像顾县男这样地人才若不重用,是朝廷损失,也会让世人说朝廷不是。故此,我想请旨,力推顾县男进入中书。”</p>
顾正臣凝眸,脸色微微一变。</p>
进入中书?</p>
谁都知道,皇帝之下是中书,许多事都经中书决断,一些小事甚至都不需要告诉朱元璋,直接就批准处理了。而按照规矩,各行省公文,都必须先送到中书,经丞相过目与拟写处理意见之后,才会送到皇帝手中。</p>
中书省是大明开国初期地权力枢纽,上接皇帝,下控六部与十二行省,进入中书,意味着一步登天,意味着未来有希望成为丞相,真正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大明丞相制度没有废除之前,文臣地巅峰就是丞相!</p>
一旁听到这些话地朱标只是深深看了一眼胡惟庸,并没有说话。</p>
朱标已经成年了,不再是小孩子,知道朝臣之间有着明争暗斗,捧人地未必是希望他好,贬人地未必没想着贬完再动刀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