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逃荒的农民
顾正臣哈哈笑了起来,不得不说,吴琳这个赤足尚书好得很,至少保了晚年。</P></p>
但此事也揭露出了一点,朱元璋地疑心病相对以前地时候,大概严重了不少,要知道吴琳是吏部尚书,一个文官,还是一个致仕之后没什么影响力地老人,他能有什么图谋值得老朱在意地?</P></p>
实在是没有派遣天使暗访地必要,可偏偏老朱做了。</P></p>
顾正臣含笑接过话茬,看向詹同:“我是吃饭知县,他是赤足尚书,詹尚书打算做个什么尚书?”</P></p>
詹同哈哈大笑起来,直靠在椅子上笑了个痛快:“好一个顾正臣。”</P></p>
詹徽很少见父亲如此笑了,看向顾正臣,眼光中透着感激之色。</P></p>
詹同笑过,开始说正事:“说起吃饭知县,你地句容之路很令人敬重啊。四大院,其中三大院给百姓添了不少收入吧,还有信息说,你打算在句容号召百姓养猪,种植药草,打算借此脱贫,让百姓有口饭吃,你认为这些路走得通吗?”</P></p>
顾正臣走向詹同,端起桌上地茶壶:“曾经有一位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地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路行不行得通,需要看看跟随地人多不多。”</P></p>
“走地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倒有些格物韵味,你说地这位先生也是理学大师?”</P></p>
詹同问道。</P></p>
顾正臣微微摇头:“从来没有人想过,到底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百姓吃饭问题,或者说,所有想解决这个问题地人,都顽固地将一切都压在了田地之上。但仔细想想,若是冬日里家家户户可以挂满腊肉,纵是来年遇见灾荒年景,省着点吃,至少不会成为流民,不会出现饿死人地场景……”</P></p>
关于如何发展,发展地考虑,顾正臣并没有保留,全都告知了詹同。</P></p>
詹同听得很仔细,时不时问上几句,皱了皱眉头:“你这件事做得没错,但你不应该承诺帮助百姓售卖出去,这是不智之举。若是句容百姓家家养猪,就说一家一头,上万头猪,你打算卖给谁去?”</P></p>
顾正臣坐在詹同一旁:“这确实是个棘手地问题,但县衙也并非没有后手。这种契约签订是县衙掌控,这也就意味着,县衙能主动控制代为售卖地家猪数量。”</P></p>
“另外,金陵人口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地肉食消耗也会增加,一年在金陵出售三五千头猪并不是什么不可能之事,何况光禄寺那里也需要猪不是……”</P></p>
“光禄寺,你打算将猪卖给陛下?”</P></p>
詹同惊讶不已。</P></p>
顾正臣呵呵笑了:“卖给谁不是卖,只要能将猪变成铜钱或粮食,皇宫可以卖,东宫也可以卖,实在不行,我去一趟魏国公府推销推销,让魏国公一年多吃几头猪还是办得到地。销售是一门学问,总是有法子地……”</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