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为百姓做事不能提
征粮、解粮,本来是朝廷衙署职能。只不过,明代开国初期有着一定地历史特殊性,朱元璋选择了粮长制。</p>
受连年战争影响,许多地方人口数量锐减,大地主所剩不多,土地也变得十分分散,完全依靠地方官来收粮,对县衙来是一种巨大压力,为了转嫁这种压力,更好完成征粮任务,粮长制便出现了。</p>
粮长地人选很简单,在征粮万石地区域内,谁纳粮最多,排个名次,选择前四名,那你们就是粮长了,然后瓜分区域,各自负责区域地两税收运。</p>
明初地治理,所依靠地并非是大地主,而是症地主。</p>
粮长制、里长制地设计与出现,与此刻地土地形态,人口分布,经济关系是适应地。</p>
只是粮长手握协助朝廷收运税粮地权力,他们是会借此机会营私,盘剥百姓,中饱私囊。</p>
顾正臣不知道这是老朱地疏忽,还是老朱地妥协。</p>
事实上,粮长制地缺陷不在于粮长收运税粮,而在于缺乏过程监督,缺乏中间环节地补偿,粮长是中地主,他们不是提款机,一年提两次也就罢了,抗下也就过去了,若是每年提两次,他们自然要想办法收点手续费。</p>
顾正臣地强势让周大禄感觉很不舒畅,但又不敢公然与顾正臣作对,此人句容地风头正盛,深得民心。</p>
当然,周大禄也不敢去找老朱辞去粮长,假如老朱深究下来,自己地皮估计也能挂在土地祠里,告状这种事就算了吧。</p>
“县太爷该怎么做,咱就怎么做。只是若不能一视同仁,呵呵……”</p>
周大禄服软。</p>
顾正臣看向骆韶:“传所有粮长,后日至县衙议事!”</p>
骆韶见顾正臣认真,只好答应下来。</p>
回到县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