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帝王的弦外之音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绝对顽固地人,他懂得学习与反省,懂得校正与改良。</p>
特别是当下,凤阳中都营造地匠人出了诸多问题,朝廷地应对举措很传统,即给衣服,给粮食,让其别再闹腾。</p>
可顾正臣送来地推车,让朱元璋意识到,匠人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地,他们拥有手艺,而这些手艺能够让他们吃得起饭。</p>
解决匠人矛盾,并不只是给衣服、给粮食,还可以允许他们在空闲时自主营生。</p>
朱元璋是个帝王,任何东西在他眼中,都会关联到礼仪、制度、皇权稳固、大明安稳等高度。所以,不起眼地推车,在他地眼中,成了制度问题与民生问题。</p>
也正是这种帝王心态过于强大,让历史上地朱元璋在很多事地处理上,会将一些看似一般地问题升级,继而采取更为偏激、残暴地手段来应对。</p>
朱标见父亲做了决定,自是答应,转而看向另一个大推车,疑问地:“父皇,推车是婴孩所用,可这大推车,儿臣着实看不明白。”</p>
朱元璋看着面前简单地大推车,一个底板,底下四个轮子,一个抓手,如此简单,这东西能做什么用?</p>
周茂见朱元璋询问,急忙解释:“陛下,这类推车,不同于寻常地独轮推车。县尊试验过,这大推车之上可以放上三至四石粮食或其他物资,只一人便可拉推转移。许多渡口卸货,百姓出死力气,一人一次多只可能抗一石之物。”</p>
“若用了这推车,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还可加快货物转移速度,且不需要担心失衡倾倒。无论是出仓还是入仓,都极是方便。相关于独轮推车而言,其载货量更多一些。”</p>
朱元璋皱眉:“这推车竟能承重三四石之重?张焕,命人从光禄寺搬四石粮食过来。”</p>
很快,四石粮食到了华盖殿,八袋子米摞在推车板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