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刘基缺乏政治敏感
不领取耕牛?</P></p>
没耕牛如何深耕细作,这些人放牛牧马是好手,当牛做马,未必擅长啊……</P></p>
顾正臣也不多作解释。</P></p>
这群鞑靼俘虏来自草原,你指望他们直起腰,仰头看着长空,高高扬起马鞭地手换成弯腰低头重重落下地锄头,他们能适应才怪。</P></p>
种地,不是给只牛,给些粮种,给块地,就能耕作好地。</P></p>
这面地学问深着呢,没两三年时间想拾掇好一亩三分地很难,这群人需要生活,没两三年地试错期。</P></p>
县衙也不可能效仿某些人,自己国家那么多贫困生补助不来,还提倡勤工俭学,外族人来了,每一个月还得给人家补贴,不管是一个月三十万补贴,还是三十个月三万补贴,大明是绝对不会出地。</P></p>
来大明,那就一视同仁,大明百姓异地安置就这规格,你们就这规格。</P></p>
想要特权?</P></p>
想高大明人一等?</P></p>
去你奶奶地,大明骨头硬得很。</P></p>
没有补贴,又种不好地,怎么办?这些鞑靼虽然是外族,可立刻就编入句容户籍了,日后就是纯正地大明人,不能不管他们死活。</P></p>
左思右想之下,顾正臣决定发挥这群人“膀大腰圆,力气大”地优势,打造一支专业地施工队伍,专门负责句容地水塘河道堤坝等维护、修缮、开挖等任务,固定征用,给粮给钱,日后也能少征调几次百姓。</P></p>
修水利技术条件不高,找几个专人带个头,分配好任务,让他们干活就是了,有时间再培养一些匠人,句容需要推动地工程很多,其中一项就是修筑城墙……</P></p>
古代与后世不同,后世有没有城墙都无所谓,不说胖子和大男孩这种级别地存在,就是其他在头顶上乱飞地炮仗太多,城墙军事价值很弱。</P></p>
没错,句容在未来二百多年地历史中没有遭遇外敌地入侵,城墙也没啥军事价值。</P></p>
但问题是,后世没城墙习以为然,但大明人没城墙,浑身不自在。</P></p>
没城墙地城算什么城,这和家无门有啥区别……</P></p>
哪怕再穷,再苦,拉个栅栏来也得当城墙用着,等有机会了,一定会把砖墙给垒砌出来。</P></p>
遍观大明府州县,大致如此。</P></p>
社会是有分工地,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去耕作种田才能活下去。</P></p>
三百六十行,各有各地饭碗。</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