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洋先生
祁慧娘满脑子都是过几天去高仓县该做哪些准备的事,没听出刘连成的言外之意,只以为他是在关心自已,还着实感动了一把。 想着以后作坊的事还需要刘连成多分担,含笑向他解释:“已经与船行说好了的,每十天要运一次货去高仓,之前已经让人家空等了一回,实在不好意思再食言了。 再说工人们的手艺日渐娴熟,已经存了那么些货在那里,也得早些换成现钱好进木料。 家里用钱的地方也多,眼看到雨季了,房子得修一修,两个孩子也得添置几件衣裳。 裴先生说狗儿功课上很努力,打算过些日子童生试让他下场试试,出门在外总不能太寒酸了让孩子心里不好受,再说日常纸笔花费也不小。哪哪都要用钱,不多赚些怎么行? 高仓县我是一定得尽快去一趟才行,你别担心,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心里有数呢。等以后你熟悉作坊的事了,我也能轻省些,就不用经常往外跑了。” 刘连成敏感的发现祁慧娘对裴衡的称呼跟别人不一样,心里更添几分疑惑,想问又怕是自已多心了,说出来让祁慧娘伤心,不问心里又有疙瘩在,没说两句话就失魂落魄的离开了。 祁慧娘看出他情绪不对,想叫他回来问问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有工人进来找她,说仓库那边盘点少了许多货,祁慧娘赶过去帮着一起对账,就把刘连成的事给岔过去了。 对完仓库的账已经起更了,这时候肯定不好再去找刘连成说话,想着每天都能见面,明天再问不迟。 第二天刘连成却已经恢复如常,祁慧娘事情又多,之前的事也就没再提起。 三天后祁慧娘再次坐船去往高仓县,中途本该在之前她和裴衡遇到打劫的渡口休整一晚,船家却没有停船。 祁慧娘便找到船家打听是什么缘故,船家也是个实诚人,没藏着掖着,直接把之前那里有劫匪的事说了。 “险得很,客栈里十多位客官一觉醒来,细软一点不剩,全被劫匪摸走了。听说那些劫匪是扮做接亲的客人先住进了客栈,趁伙计不留心往水井里下了什么药,客人们喝了水自然就醒不过来了。 如今官府已经画了像,下了海捕文书,正在四处缉拿呢。 咦,我记得上出事那天客官也坐了那趟船,您不知道这事?” 祁慧娘不想惹上那些江湖人士,打了个哈哈,说自已是住在大车店的,早上出来的早,所以并没有听说,把船家打发过去了。 这次祁慧娘总算顺利到达了高仓县城,规模比起清远镇大很多,也繁华很多,街上商铺一家挨着一家,百姓们穿戴也比清远镇的好。 祁慧娘不忙着住店,先在街上逛了两圈,惊奇的发现路上竟然有许多红头发蓝眼睛的异族人,也跟普通百姓一样,扯着脖子讨价还价的做生意。 祁慧娘感觉挺有意思的,在旁边看了一会儿,那异族人不知道是不是习惯了这样好奇的目光,也没生气,买完东西转头主动问祁慧娘,“这位小哥儿一直看着我,莫非也有东西要卖给我?” 刚卖给异族人很多胭脂水粉的摊主心情好,也凑趣给祁慧娘介绍:“这位洋先生可是大财主,每次过来都要买一堆东西,小哥儿有什么好东西只管拿来给洋先生看看,只是洋先生砍价太厉害,小哥儿当心把娶媳妇的钱都赔进去。” 路人发出一片哄笑,祁慧娘感激的谢过摊主,当着众人的面真就从背上放下包袱,打开来向那位异族展示,“好东西是有,就怕洋大人不识货。” 异族人只是察觉到祁慧娘对他的好奇,开了个玩笑而已,没想到她还真是招徕生意的,大笑两声随手拿起一串头发看了看,意外的发现竟然真的很精致。 不过做生意没有上来就夸东西好的,肯定要先挑挑毛病方便压价,异族人显然深谙此道,故意面露失望摇了摇头,“还算过得去,用料很一般,做工倒是还算细致,先说说什么价吧,不贵的话倒是可以带些回去玩玩。” 祁慧娘对自已的东西有信心,笑容可掬的说道:“先生砍价可以,却不能说我的东西不好。不是我吹牛,我这里的头花满高仓县也找不到更好的了。 当然,这价格上自然也比旁人的贵一些,如果先生要求更好的,我也能给您做出来,您说个数,先交个订金,我回家给您准备去。” 生意竟然还有这样做的,一见面连姓甚名谁都没通报一声,就敢先要订金,不怕被人当骗子送官府去? 这孩子是头回做生意不懂规矩,还是以为异族人好糊弄,憋着坏想骗人家钱呢。 路人们议论纷纷,不过却也对祁慧娘带来的头花产生了好奇,围过来打算看看是多好的头花能让她底气这样足。 异族人看起来脾气很好,并没有因为祁慧娘不合规矩的话生气,反倒重新认真查看了一下头花,很坦然的点评了一句:“的确不错,你开个价吧,这些我都买下了。” 一句话让路人们的好奇心更加高涨了,七嘴八舌的叫嚷起来。 “什么样的好东西,让洋先生这样赏脸,价都不砍了?” “就是,快拿出来给我们开开眼,这看都没看到呢,就没了?” 既然异族人已经表示要全买下的意思,祁慧娘就不好再拿给别人看了,只好朝四方拱了拱手赔不是:“这次带的头花已经卖给这位洋先生了,多谢诸位赏脸,三日后小子再来,一定多带些头花,请诸位帮小子过过眼。 不过小子这里还带了些木簪,诸位不妨先看看,五个钱一支,哪位看中了哪支只管拿走,把钱扔在这个包袱皮上就是了。 洋先生是先来的,小子先与他把生意做完,失陪失陪。” 说完真的引着异族人往旁边脚店里去了,也不管会不会有人不付钱把东西顺走。 路人们还没见过有人这样做生意的,迟疑了一会儿,有人耐不住好奇心,真就走过去拿起一支木簪看了看,觉得挺顺眼,扔下五个钱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