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准备春耕
李长生把碗一放,口齿伶俐的说道:“田契是真的,但没有加盖官府的大印,光有村长的私印,万一扯皮,对咱们不利。” 李英兰品出了不对劲,继续竖着耳朵听。 “临安府城的规矩,所有人家户无论置办房铺、还是山林、田亩,都需要到府衙登记,加盖大印。” “盖了大印代表有官府为鉴,所以也不能白盖的,要交钱才行呢。” 李英兰接言:“只有村长的私印又该如何界定?” “官差大哥给我说,只算是私人口头的协商,如果有纠纷对薄公堂,衙门只认官府的大印。” “竟然是这样?” 李英兰回想村长和自己多谈谈话,都没有主动提及这项,指不定在打什么歪主意。如果以后他们想把地要走,少了大印,官府也只会当糊涂官司,糊涂判。 想清楚关键,李英兰心有余悸,古代人不能小看呐,处处是心计。她现在对村长算是没什么好印象了。 理了理思绪,李英兰又道:“盖大印所花多少,我再拿给你。” 李长生摇摇头,往自己胸口掏,翻找出田契。 “婆婆,已经盖好了!” “盖好了?我才给你2两银子!” 李英兰不熟悉古代的物价,加之原主的记忆里面没有这个环节,所以十分惊讶。 “虽说如今粮食比银子珍贵,但2两银子放在眼下,也算是不小的数目了。花费不是2两,是1两,我还有结余!” 说罢,他把剩下的1两银子交出来。 李英兰看了看鲜红的大印,又看了看银子,李长生这个孩子她是真的没白养啊。他明明有机会昧下余钱,但他没有这么做。 “婆婆,我还有事情告诉你!” 李英兰抬眸:“你说。” “镇上的粥棚撤了不少!” “是灾情得到缓解了,饥民变少了吗?” 李长生摇头:“我去看过现存的几处粥棚,里面放的粥清得和水没有两样!” 李英兰心底升起疑云:“这?知府大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是看见了许多援粮被送进城吗?” “不想施粥又何必光做样子?” “罢了,肯定有咱们猜不透的肮脏事,长生啊辛苦你了,等会儿多吃一碗粥。” 李英兰揉了一把男孩的头,转身回屋把田契收回进空间,专门放在一个不起眼,空荡荡的桌箱里面。 “这里最安全,什么都没有,就算有别人进空间,肯定也不会找到这里。” 她到现在还是没有确定,白玉空间是否有其他主人,所以做事依然小心谨慎。 化了一杯蜂蜜水,一边拆开散装的小豆糕点,一边想这么烂的田地,到底应该种什么。 李英兰一拍脑袋:“哎呀,我好笨!这么豪华的园林,不应该有电脑吗?!” “园林通电通水,万一还通网呢?!” 怀揣着这个想法,她急忙咽下小豆糕点。 开始从楼下至顶层,一间屋子一间屋子的推开找电脑。最后,真在一间卧室里面,发现了笔记本电脑…… “哈哈哈,真有电脑,太好了,赶紧插电看看。” 充上电源,插上网线。 正常开机,显示屏露出桌面。 联网访问,小圈转转转…… 李英兰紧张的盯着转动的小圈。 “联网失败!!!” “啊!怎么能这样!为什么不通网啊!说好是土大款,干什么不充网费?” 李英兰气愤的啪一下,随手合上笔记本。 “光有电脑有什么用?烦死了!” 暴走的李英兰没有再多看一眼电脑,直接把它拔断电源,随手收在角落里。 “哎,求助电脑无望,我还是去翻翻架吧。” 通过刚才的一路寻找,李英兰又发现了一个专门的书房,设计得非常隐蔽,像是一个私人空间。 推开门她随便扫视一圈,里面的陈设布置,跟图书馆一样。 “应该会收藏很多不同种类的书吧……” “这可比之前自己发现的小书架气派多了。” 顺着便签找,李英兰注意到古籍杂项。 “齐民要术白话版?” 打开卷首,李英兰对简要一目十行。 “这不就是古代的综合性农业著作吗?包含农、林、牧、渔、副等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好家伙!我跟着书上写的来不就行了吗?” “原来是种绿豆啊!” 李英兰顺着目录,翻找到自己想看的部分,她发现想快速养肥一块土地,最好的办法是种绿豆。来年这块地再种下稻谷,一定会丰收。 放下书,她下楼来到厨房,从密封的杂粮瓶里面挑出圆润饱满的绿豆带出空间。 “娘!吃饭了!” 董有林等人已经扛锄头回家了,李英兰答应道:“好,马上来。” 热气腾腾的疙瘩汤喝在胃里面很暖和,不过食物并没有多好吃,杨氏的手艺差强人意。 李英兰只吃了一碗,便没有再继续去盛。 “长生,你要多吃一点。” 杨氏正在抱着妞妞给她喂食物,听了自己婆婆的话,心情老大不好了。 她今天忙前忙后,又是下地,又是做饭,还要带孩子,她婆婆怎么没叫她多吃点? 杨氏恶狠狠的盯了一眼李长生,又白了一眼,坐在她对面的方氏,她的小动作被李英兰看了个正着。 “杨秋花大家都吃饭,你一个人在那里挤眉弄眼的干什么?是不饿吗?要不要把你那一份分给其他人吃啊?” “饿饿饿!” 杨氏真信老太太干得出来,立马认怂,再给孩子胡乱喂几口,就开始吃,生怕被抢。 李英兰对上这个二儿媳妇,全是摇头叹气,她没有点当妈的样子,有事满脑子先想着自己,即便她不是原主,都会怀疑杨秋花心里到底有没有董有森,有没有这个家。 等大家放下碗筷,李英兰敞开话匣子:“老大,你等会儿给我做小木格出来。” “什么样的木格?要多大?要多少?” “唔……”她发现用语言还真不容易描述清楚,便起身来到院子,用木棍在泥土上比比划划。 “好了,你来看。” “格子不是单个,要做成一个盘,竖四横八的比例,格子深度大拇指这么高。” 李英兰结合地上画的草图,还用手指去比划。 旁边董有林看了直摇头:“娘啊!这么小的木格子拿来干啥用啊?” “你赶紧的做,和春耕有大关系。”